南钢联董事长黄一新解读南钢"JIT+C2M"智能制造模式
发布日期:2023-10-31 来源: 浏览次数:472
原创 2018-01-13 中国冶金报 冶金传媒
本报记者 王敏 邵启明 通讯员 李超 高燕
2017年12月14日,工信部在北京召开2017年全国两化融合工作座谈会,南钢和华为作为仅有的两家企业代表做了两化融合工作汇报,南钢董事长黄一新主导的“JIT(准时制生产方式)+C2M(客户对工厂)”模式创新实践再获国家层面推广。此前,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论坛上,南钢入选江苏上市公司创新6强。
2018年,在信息、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南钢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新思路、新做法?定下了怎样的目标?将从哪几个方面实现?在推进基础研究、应用基础研究、技术创新、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工作方面有怎样的规划?带着这些问题,2018年1月8日,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采访了南钢董事长、江苏智能制造联盟理事长黄一新。
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:南钢新近提出了钢铁和多元“双主业”发展的新战略,经营模式将如何变革?
黄一新:南钢的企业愿景是创建国际一流受尊重的企业智慧生命体。“十三五”,南钢制订了“一体三元五驱动”发展战略:“一体”为做优金属新材料本体,“三元”为节能环保、智能产业、“互联网+”等三向多元发展,“五驱动”为以客户导向、模式和技术创新、智能化、国际化、卓越绩效等五项驱动。
2018年,南钢将着力推进战略、组织、理念、体系、文化等“五个再进化”,实施满意度提升、数字工业转型、品牌提升、军民融合、海外布局等“五个再聚焦”,争创经济效益综合指数、产业资本运营与金融资本融合能力、产城融合、核心竞争力、价值创造等“五个再领先”,构建钢铁与新产业“双主业”的发展新格局。
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:在智能化、信息化转型进程中,南钢“JIT+C2M”模式多次获得认可,南钢是如何推进该模式的?
黄一新:南钢“JIT+C2M”平台建设先后获得全国“工业企业质量标杆”称号,被工信部《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(2016年~2020年)》列为个性化、柔性化产品定制新模式,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,在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中被认定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典型,是2017年全国钢铁行业、江苏省唯一获得“互联网+”领域中央预算内资金的项目。
钢铁企业的个性化定制和规模化生产是一对矛盾体,而精益造船就是一个分段拼接的过程。原来一条船可能只需800多个规格的钢材,现在需要2700多个规格;原来同一规格的钢材需要上千吨,现在每段钢材的厚度、钢度、长度都不一样……而钢厂一炉钢有150吨,零散订单对每种钢板的需求仅几吨,有的甚至不到一张板,过去的规模化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这种需求。再如,有客户需要2米长的钢板,而在南钢以前的生产系统里4米以下的钢板就是废品。怎么办?这就逼着南钢再造系统。
南钢发力“互联网+”和智能制造,采用智能化组板、生产流程优化、大数据质量预判、移动仓储管理和用户交互等措施,通过C2M体系和JIT服务模式创新实践,推动传统钢铁生产模式向“大规模定制”转型,实现生产的精益化、柔性化、智能化和交付的敏捷化、准时化、配送化。“JIT+C2M”的本质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,不仅可满足下游用户个性化的需求,还可实现集约化生产,使资源分配更合理,形成南钢和用户之间效率最高、成本最优的产业链协同,从而与下游用户分享供应链增值,这是“工业4.0”的范畴。
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:我们了解到,南钢正在建设智慧产业平台,将在智能制造领域不断突破。南钢下一步将推进的机器人集成,主要会被应用到哪些场景?
黄一新:钢铁行业运用机器人的场景,主要包括提高安全、人工替代、稳定质量、提升效率等。国际上意大利BM、英国维苏威、意大利达涅利、德国西门子奥钢联在炼钢工业机器人应用上有较强的集成应用实力,国内目前致力于冶金机器人开发应用的企业有5家左右。
南钢金恒科技目前有棒材焊标牌、冲击试验上下料、连铸加保护渣、测温取样、桁架机器人系统等应用集中在热轧从炼钢到轧钢以及检化验等工序。金恒机器人团队有技术人员80人,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超过25%,行业专家15人;他们精通机械设计、电控设计、机器视觉、软件开发、机器人应用调试等,在近一年多的时间内研发出冶金机器人主打产品系统8套,机器人集成数量52台,申请专利32项,其中发明专利12项。南钢金恒科技的目标是成为冶金行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引领者。
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:2018年,南钢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新思路、新做法?
黄一新:南钢既注重产业资产的价值贡献,又注重金融资产的价值贡献,力求为客户、股东、员工、社会的价值创造行进得更稳健、更具可持续性。我们将在钢铁及相关的环保、新材料、智能制造等板块形成产业集群,实现产业链的打通和闭环,构建创新高地、资本高地及智能化、绿色化的产业高地。
南钢将进一步整合管理创新、技术创新、基层创新,分为3个层级和3个工作组,全面推进涵盖重大新产品开发、新技术新工艺、设备管理、节能环保、管理模式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新。同时,南钢制订了《创新管理奖励办法》,将持续开展创新项目评审立项、跟踪推进工作,每月对重大创新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价。
2018年,南钢还将重点做好质量体系新版标准转换认证、持续推进“精益六西格玛”管理、筹建开放实验室、探索智能化检验、搭建知识管理平台、嫁接国际资源开展国际合作、建设“精益研发”体系等工作,并从提高产品检验效率、提高精品质量、减少质量损失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南钢高效率生产、低成本智造精品钢的水平。
原创 2018-01-13 中国冶金报 冶金传媒
本报记者 王敏 邵启明 通讯员 李超 高燕
2017年12月14日,工信部在北京召开2017年全国两化融合工作座谈会,南钢和华为作为仅有的两家企业代表做了两化融合工作汇报,南钢董事长黄一新主导的“JIT(准时制生产方式)+C2M(客户对工厂)”模式创新实践再获国家层面推广。此前,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论坛上,南钢入选江苏上市公司创新6强。
2018年,在信息、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南钢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新思路、新做法?定下了怎样的目标?将从哪几个方面实现?在推进基础研究、应用基础研究、技术创新、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工作方面有怎样的规划?带着这些问题,2018年1月8日,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采访了南钢董事长、江苏智能制造联盟理事长黄一新。
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:南钢新近提出了钢铁和多元“双主业”发展的新战略,经营模式将如何变革?
黄一新:南钢的企业愿景是创建国际一流受尊重的企业智慧生命体。“十三五”,南钢制订了“一体三元五驱动”发展战略:“一体”为做优金属新材料本体,“三元”为节能环保、智能产业、“互联网+”等三向多元发展,“五驱动”为以客户导向、模式和技术创新、智能化、国际化、卓越绩效等五项驱动。
2018年,南钢将着力推进战略、组织、理念、体系、文化等“五个再进化”,实施满意度提升、数字工业转型、品牌提升、军民融合、海外布局等“五个再聚焦”,争创经济效益综合指数、产业资本运营与金融资本融合能力、产城融合、核心竞争力、价值创造等“五个再领先”,构建钢铁与新产业“双主业”的发展新格局。
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:在智能化、信息化转型进程中,南钢“JIT+C2M”模式多次获得认可,南钢是如何推进该模式的?
黄一新:南钢“JIT+C2M”平台建设先后获得全国“工业企业质量标杆”称号,被工信部《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(2016年~2020年)》列为个性化、柔性化产品定制新模式,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,在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中被认定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典型,是2017年全国钢铁行业、江苏省唯一获得“互联网+”领域中央预算内资金的项目。
钢铁企业的个性化定制和规模化生产是一对矛盾体,而精益造船就是一个分段拼接的过程。原来一条船可能只需800多个规格的钢材,现在需要2700多个规格;原来同一规格的钢材需要上千吨,现在每段钢材的厚度、钢度、长度都不一样……而钢厂一炉钢有150吨,零散订单对每种钢板的需求仅几吨,有的甚至不到一张板,过去的规模化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这种需求。再如,有客户需要2米长的钢板,而在南钢以前的生产系统里4米以下的钢板就是废品。怎么办?这就逼着南钢再造系统。
南钢发力“互联网+”和智能制造,采用智能化组板、生产流程优化、大数据质量预判、移动仓储管理和用户交互等措施,通过C2M体系和JIT服务模式创新实践,推动传统钢铁生产模式向“大规模定制”转型,实现生产的精益化、柔性化、智能化和交付的敏捷化、准时化、配送化。“JIT+C2M”的本质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,不仅可满足下游用户个性化的需求,还可实现集约化生产,使资源分配更合理,形成南钢和用户之间效率最高、成本最优的产业链协同,从而与下游用户分享供应链增值,这是“工业4.0”的范畴。
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:我们了解到,南钢正在建设智慧产业平台,将在智能制造领域不断突破。南钢下一步将推进的机器人集成,主要会被应用到哪些场景?
黄一新:钢铁行业运用机器人的场景,主要包括提高安全、人工替代、稳定质量、提升效率等。国际上意大利BM、英国维苏威、意大利达涅利、德国西门子奥钢联在炼钢工业机器人应用上有较强的集成应用实力,国内目前致力于冶金机器人开发应用的企业有5家左右。
南钢金恒科技目前有棒材焊标牌、冲击试验上下料、连铸加保护渣、测温取样、桁架机器人系统等应用集中在热轧从炼钢到轧钢以及检化验等工序。金恒机器人团队有技术人员80人,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超过25%,行业专家15人;他们精通机械设计、电控设计、机器视觉、软件开发、机器人应用调试等,在近一年多的时间内研发出冶金机器人主打产品系统8套,机器人集成数量52台,申请专利32项,其中发明专利12项。南钢金恒科技的目标是成为冶金行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引领者。
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:2018年,南钢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新思路、新做法?
黄一新:南钢既注重产业资产的价值贡献,又注重金融资产的价值贡献,力求为客户、股东、员工、社会的价值创造行进得更稳健、更具可持续性。我们将在钢铁及相关的环保、新材料、智能制造等板块形成产业集群,实现产业链的打通和闭环,构建创新高地、资本高地及智能化、绿色化的产业高地。
南钢将进一步整合管理创新、技术创新、基层创新,分为3个层级和3个工作组,全面推进涵盖重大新产品开发、新技术新工艺、设备管理、节能环保、管理模式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新。同时,南钢制订了《创新管理奖励办法》,将持续开展创新项目评审立项、跟踪推进工作,每月对重大创新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价。
2018年,南钢还将重点做好质量体系新版标准转换认证、持续推进“精益六西格玛”管理、筹建开放实验室、探索智能化检验、搭建知识管理平台、嫁接国际资源开展国际合作、建设“精益研发”体系等工作,并从提高产品检验效率、提高精品质量、减少质量损失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南钢高效率生产、低成本智造精品钢的水平。
- 上一篇: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 钢铁行业8个项目获奖
- 下一篇:无